2024年5月4日至8日,第37届国际流式年会(CYTO 2024)于在苏格兰爱丁堡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CYTO大会围绕“研究、创新与发现”的核心议题集中展示了流式细胞聚焦流式分析、分选、成像、纳米、单细胞分析、AI分析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大会汇聚了全球流式顶尖学者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流式细胞仪的前沿技术、创新点及其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
上述高端科研应用尚处市场孵化期,距离大规模普及仍有一定距离,但毋庸置疑的是,作为IVD行业内备受瞩目的细分领域之一,流式细胞术已完成了科学研究积累,正在往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方向上拓展,是太阳集团医疗及生物科技团队当前重点关注和挖掘的拐点技术。科研/工业与临床等应用场景不断增多以及政策端的着力扶持,使得国内流式市场展露出巨大的潜力,然而截至目前,来自MNC大厂的进口流式产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纵观整个流式市场,哪些环节值得本土流式企业着力突围?又需要建立何种技术壁垒?本期太阳集团Insight为大家带来关于流式细胞检测行业的相关思考。
以下为太阳集团核心观点摘要:
流式细胞术在基础科研的分析以及部分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研发生产技术壁垒极高,在应用中可通过仪器搭载不同的试剂来应用于不同的检测需求,是一项可以持续开发系列应用的平台型技术。
基于其在细胞分析中的高通量、多参数等优势,流式细胞术已在临床血液病和免疫异常等疾病中大量应用,且检测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且医学前沿进展和临床需求不断催生流式创新检测项目的出现,市场存量稳定、增量持续增长。
国内的流式细胞市场为海外大型MNC所垄断,缺乏议价能力,试剂端进口依赖尤其严重,代理商和医院端均不受益。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性能良好且价格合理的流式试剂国产替代产品。
太阳集团投研团队重点关注流式产业链上游试剂原料的投资机会。试剂研发技术壁垒高于仪器设备,原因在于作为试剂原料源头的细胞株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致使国内流式试剂严重依赖进口;而当前已有一批本土企业具备流式仪器生产能力,从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当前时点太阳集团尤其看好具备可持续的试剂原料研发能力和具备仪器基本配置、有可能形成“仪器+试剂”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流式企业。
所谓“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指的是一种高效的细胞分选技术,可对于处在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生物颗粒乃至可溶性生物分子同时进行多参数、高精度、快速度的定量分析和分选,可以判断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包括感染、肿瘤、血液等多种疾病。
对此,在2023年4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尚红曾强调,免疫力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等方面重要性显著,而流式细胞术作为精准检验的新技术,可以精准监测免疫细胞数量、表型以及功能,从而起到辅助临床相关疾病检测的作用。同年8月更新的《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依据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的进展和需求,对2013年制定的《共识》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上述动态证明业界已形成普遍认识:流式细胞术的精准诊疗时代已经到来,其在基础科研的分析以及部分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具体构成上看,流式细胞术需要用到流式试剂和流式细胞仪两部分。
其中,流式试剂通过单抗特异性结合细胞表面的标志物,再以单抗上带有的荧光素代表与之结合的细胞,涉及了细胞株开发、抗体纯化、荧光素偶联等关键环节。由于流式抗体的靶点是活细胞表面的抗原簇,大多为跨膜蛋白,且抗原簇之间差异只有几个氨基酸,且某些抗体标记可能存在产率很低,抗体聚集等问题,因而要求抗体具备极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所以,流式试剂生产过程中包含了复杂的筛选过程,成功率较低而成本高昂,总体研发难度极高。
制图:tyc86太阳集团
流式细胞仪是对细胞进行自动分析和分选的装置,用于检测结合到细胞上的荧光素,研发涉及光学、电子学、流体力学、免疫学、软件等领域,尤其对光学元件和液体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生产的要求较高。
流式细胞仪
尽管流式细胞技术门槛远高于其他免疫学检测技术,但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也已积淀了深厚的科学研究基础,正在往大规模应用的方向上拓展。流式细胞仪能够通过搭载不同的试剂来应用于不同的检测需求,是一项可以持续开发系列应用的平台型技术。
流式细胞术在科研/工业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包括细胞凋亡检测、胞内蛋白分析、细胞内离子和功能分析和细胞分选等,已有几千项检测指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尚处早期,但也已有上百项检测指标,伴随技术进一步发展,将有望继续改善临床诊疗。
从存量上看,流式细胞术凭借在细胞分析中的高通量、多参数等优势,现已成为部分临床检测项目的唯一选择,尤其在血液及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预后及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白血病诊断中,各种血细胞系统都具有其独特的抗原,形态学检查难以区别,而免疫表型参数对各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决定性作用,在此情况下便可通过流式技术测定血细胞表达各种抗原的水平以协助临床确诊。而在免疫类疾病检测中,由于在机体正常情况下各种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因而通过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可以对机体免疫功能情况进行判断。
此外,医学前沿进展和临床需求不断催生流式创新检测项目的出现。伴随PD-1/L1、干细胞治疗、Car-T治疗等兴起,为肿瘤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流式也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参与了从研发制备表征、疗效预测、用药后监测的全部流程,构成可观的增量市场。
稳定存量叠加持续增长,使得流式展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增长迅速。BCC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流式市场总规模约52亿美元,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近17%,预计2027年全球流式市场总规模可达到76亿美元。其中,我国流式市场总规模约42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BBC Research
相较于全球,中国流式市场规模尚小,但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中国流式诊断市场的平均增速达20%以上,远远高于全球市场约10%左右的平均增速,足见需求旺盛。如若按照15%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2024年国内流式市场规模可达55亿元。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对流式市场下沉也予以了大力支持。临床流式检测目前绝大部分在三甲医院完成,二级及以下医院虽有需求但基本不具备检测能力。202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将流式细胞仪列入县综合医院升三级医院必须达到的设备标准;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县级综合医院设备配置标准》,在检验科设备配置情况栏目中,除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众相对熟悉的仪器设备外,流式细胞仪亦位列其中,规定800床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检验科均需配置1台(套)流式细胞仪。
从供给端看,国内临床基本为海外大型公司所垄断,先发优势明显。
仪器设备方面,BD和贝克曼两大进口品牌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据中国政府采购网不完全统计,至2024年四月末,流式细胞仪已有64台中标,总中标金额超8600万。其中BD公司以22台位居中标榜首。贝克曼库尔特、安捷伦分别中标14台、7台,国内仪器企业层浪生物中标3台。国内流式仪器企业从中低端机切入,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做出中高端机型,固体激光器、滤光片、光电倍增管等核心零部件已基本有能力实现国产化,但个别高端机型的零部件需要依赖进口。
试剂端国内外的差距则更为明显。试剂市场被BD、贝克曼和BioLegend等少数几家MNC近乎垄断,国产流式产品占国内整体市场比例不足5%,究其根本在于核心单抗原料开发能力薄弱。作为流式抗体原料来源的细胞株对分泌抗体的要求极为严格,国内仅有两家企业通过科研院校转化获得少量细胞株,但囿于资金、投入周期和研发风险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建立起细胞株持续研发的能力,因而国内市场目前使用的试剂大多是从国外公司获取纯化或标记后的大包装成品,分装、贴牌后销售。
进口产品价格高昂且还在持续涨价,导致代理商毛利空间进一步挤压,特别在实施DRG和DIP后,代理商和医院端均不受益。在此情况下,国内市场迫切需要性能良好且价格合理的流式试剂国产替代产品。
从投资的视角出发,太阳集团投研团队认为,流式细胞检测在国内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且相应的科学研究积累已相对完备,该技术已经处于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拐点,当下投资流式产品国产替代的时点已经到来,应当重点关注流式的国产替代机会,作为试剂原料的细胞株的研发能力是公司立足之本。
国内流式企业投资标的选择
技术能力:突破流式细胞株核心研发瓶颈,具备可持续的试剂原料研发能力,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试剂生产及质控体系,覆盖既有的血液和免疫疾病诊断刚需,且在产品产业化后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创新能力:结合有切实存在的临床检测需求,开发系列独家的创新项目。流式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公司应当能够依托技术平台,寻找临床意义明确的研发方向进行独家创新;
商业化能力:具备仪器基本配置,形成仪器+试剂的灵活组合,有能力打通流式全产业链;
战略合作布局、报证、销售渠道拓展等其他能力。
【参考资料】
① 关于发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县级综合医院设备配置标准》的通告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③ 中国政府采购网·ccgp.gov.cn
④ BBC Research. Flow Cytometry: Products, Technologies and Global Markets
⑤ 指南解读 | 最新版《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出炉. https://www.yxj.org.cn/detailPage?articleId=411342